農業灌溉用水的損漏率多達三成,被批評太浪費;其實枯水期,對農田水利單位來說,壓力也很大,因為水稻照樣在種,不過水要從哪裡來?嘉南農田水利會,就發展出一套獨特的省水方式,他們雇用了一千六百多位「掌水工」,來管理長達一萬八千公里長的水圳,調控水源。不過這套制度營運成本相當高,每年要花兩億五千萬,經營得很辛苦!

一看見水利會幹部,嘉義太保的農民、感謝說不停。農民蔡衫已經擔心好幾天了,就怕缺水,稻子最後會「不飽水」,心血功虧一簣。放水了,也總算放下心中的大石頭。他說,前幾天下了點雨,還趕緊叫工作站把水門關起來,水得要省著用。在他眼中,一滴水一滴血。

沒有水,沒有水圳,嘉南平原不可能會有今天這幅一望無際、黃金稻穗低垂的景色,更遑論成為台灣的米倉。枯水期幾乎不太下雨的的嘉南平原,灌溉水絕大部分來自水庫,不過就算有水庫,水還是不夠,必須採取輪灌制度。

負責放水的馬永信是農民,也是這個灌區的掌水工,他要確認輪到灌溉的田才能給水,用完了馬上關起來,用水要斤斤計較。

因為烏山頭和曾文水庫淤積嚴重、蓄水量大減,加上枯水期雨水稀少,實在沒有本錢浪費水,因此嘉南平原水利會雇用了一千六百個「掌水工」來調控用水,概念就像人工水龍頭。全台灌溉面積最大、有八萬一千多公頃的嘉南地區,按比例來算,至少要用掉25億噸的水,結果,只用了三分之一。

當初嘉南大圳,包括水庫和水利設施,有一半是農民出錢興建的,水利會認為水資源、屬於農民的。不過演變到現在,也得供應民生工業使用。水大家都要用,今年初,水利會評估可能會缺水,一月開始減供,原本七天半供水一次,拉長到十二天半,再加上利用埤塘調節等一連串措施,省了五千萬公噸。

嘉南農田水利會,建立了全國獨一無二的「掌水工」制度,高效率使用有限的水資源,光這部分一年就要花兩億五千萬的營運費。身為公法人的嘉南水利會說,靠政府有限的補助,得自籌財源、支應龐大開支;辛苦經營,一方面要滿足農民需求,另一方面在抗旱時,還被期待要節水、給其他標的使用,這任務真的非常高難度。

記者林靜梅邱福財台南報導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蕾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